前幾天,寶馬集團首次公布了BMW i Hydrogen NEXT動力系統(tǒng)的技術細節(jié),也就是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動力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所使用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通過壓縮氫氣和空氣中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能夠產生高達125kW(170匹)的功率。
此外,寶馬集團還與豐田汽車公司合作,雙方將致力于氫燃料電池技術的開發(fā)。BMW i Hydrogen NEXT動力系統(tǒng)就是搭載的雙方合作研發(fā)的燃料電池,和寶馬集團獨立研發(fā)的燃料電池組和整體驅動系統(tǒng)。
寶馬集團研發(fā)負責人傅樂希表示:“從長期來看,氫燃料電池技術有可能成為寶馬集團動力系統(tǒng)組合的第四大支柱。”計劃將在2022年小規(guī)模生產寶馬X5氫燃料電池版本。
筆者第一次了解到“氫氣動力”,是在2007年第一次參觀中國科學技術館時。當時寶馬展示了“氫燃料汽車”,內心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不僅僅是因為這種車排放物僅為“水”,還有當時看到H2R概念車時的沖擊感。
不過無論當時寶馬展示的氫動力7系還是H2R,都是利用壓縮氫氣作為燃料替代燃油,也就是仍舊在內燃機中工作,即氫氣遇到氧氣燃燒爆炸產生動能,由內燃機將化學能轉化為動能,通過傳動系統(tǒng)帶動汽車行駛。
而氫燃料電池則完全是另一種概念,雖然化學方程式仍舊不變,但反應的方式有所不同。在氫燃料電池中,氫氣進入電池,通過催化劑的作用下在PEA(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質子交換膜)陰極一側分離為質子(氫離子H+,陽)和電子(e-,陰),因為只有質子能夠穿過PEA進入到另一側,所以電子只能“自尋出路”,沿著電線通過用電器之后進入電池陽極(產生電能),同樣在催化劑作用下,氧氣與質子(氫離子)和電子共同產生化學反應,合成水(H2O)并釋放大量熱量。
氫燃料電池與氫燃料內燃機相比,其能源利用效率要高很多。內燃機效率理論值可接近50%,但實際上大約在25%左右,而氫燃料電池效率可高達60%(轉化為電能),如果算上熱能回收利用,總體效率可超過90%(CHP效率,Combined Heat and Power)。
(不同種類燃料電池工作溫度、輸出功率、效率、應用領域,其中車載氫燃料電池為PEM類型)
雖然氫燃料電池技術早在1838年就被發(fā)明了,并且隨后在太空(1960年NASA采用的培根燃料電池)、發(fā)電、小型機械和電氣設備供能等領域被采用,但受到PEA材料以及諸多限制,仍不足以應用于汽車產品。1991年,Roger Billings研發(fā)了第一個氫燃料汽車,真正讓氫燃料電池技術引入汽車領域。
然而隨后的發(fā)展卻并未如預期般順利,近30年過去了,如今市場上真正量產并銷售的氫燃料電池車,僅有現代NEXO、本田Clarity、豐田Mirai。
為什么?
首先是制造成本問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工作原理類似混動車型,低功率時,由電池提供動力,而需要急加速時,燃料電池介入為電機提供電能,電池電量低時,燃料電池則為其充電。
所以其動力系統(tǒng)可以完全可以照搬純電動車,例如上文中提到BMW i Hydrogen NEXT系統(tǒng)中,其動力系統(tǒng)就是從純電動車型iX3上拿來的;而氫燃料電池和儲氫罐則可以被當作是發(fā)電機,在需要時候提供動力和向電池充電。
問題就在這里,氫燃料電池本身作為核心部分,其成本很高。一方面由于產量不大(多個原因,下文分析),無法利用大規(guī)模生產降低成本效應;另一方面則是氫燃料電池材料中需要昂貴的鉑金屬(或鉑家族),所以從原材料采購成本就較高;最后則是技術原因,氫燃料電池之前未能大規(guī)模應用于汽車,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壽命,PEM類型氫燃料電池目前全球領先水平其使用壽命大約是5000小時,而國內普遍在2000~3000小時,所以研發(fā)成本也會被計入其中。(SOFC壽命約為40000小時,但由于其工作溫度和其他限制 ,無法應用于汽車)
(電池本身成本和整體系統(tǒng)成本)
所以當你對比氫燃料電池車輛的售價時,就不難發(fā)現比同級別或者同類型車輛要貴上不少。
甚至其價格比續(xù)航差不多的電動車也要貴上不少。
其次是使用問題。普通汽車加一箱油大約在200~300元之間,續(xù)航大約在500~600km左右;純電動車以特斯拉Model 3長續(xù)航為例,超充加滿為100~150元左右,家沖為30~40元左右,續(xù)航在500km左右;而氫燃料電池以豐田Mirai為例,加滿氫燃料(5kg)大約在350~400元左右(70多元/kg),續(xù)航在500~600km左右。很明顯,氫燃料電池的使用成本大約是燃油車的1.5~2倍,是純電動車的3~10倍。
雖然加氫的時間只需要幾分鐘,但加氫站的數量屈指可數,導致氫燃料電池汽車使用更加不方便。當然如果國家要大力發(fā)展氫能源汽車,那么基建或許會在未來快速發(fā)展,但這里面存在一個更大的行業(yè)問題,也就是另一個導致氫燃料汽車未能快速發(fā)展的原因——氫氣來源。
商業(yè)化大規(guī)模制造氫氣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方式:電解水、天然氣、石油、煤炭,分別占世界氫氣產量的4%、48%、30%、18%??傮w而言,工業(yè)中常用甲烷或天然氣通過蒸汽重整(Steam Reforming)的方式來制造氫氣。
通過將甲烷和高壓高溫水蒸氣混合,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氫氣。這種方式的弊端就在于,工廠需要消耗大量電能、石油能來生產,并且生成物中除了氫氣之外,還有大量二氧化碳。(當然生產鋰電池同樣會消耗大量能源以及排放溫室氣體,具體詳細對比暫時找不到資料)
此外,氫氣的存儲和運輸又是另一個難題。由于氫氣的密度極小,所以想要作為燃料運輸和使用,需要使其加壓存入高壓存儲罐,而這就會造成安全隱患,一旦運輸過程或存儲出現問題,就會發(fā)生嚴重的爆炸事故,例如之前挪威和美國德克薩斯州朗維尤發(fā)生的氫氣站爆炸,十幾公里外都能感受到沖擊波。
所以“自產氫氣”的加氫站出現,不過顯然不可能采用上述工業(yè)大規(guī)模制氫手段,只能使用電解水方式。該方式不被大范圍應用的原因在于,利用電能電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然后氫氣被燃料電池利用產生電能,即便期間從生產到車輛使用的效率為100%,那么初始使用的電能仍超過最終產生的電能。所以“自產氫氣”的加氫站只能通過太陽能等手段先發(fā)電,然后再制氫。這種方式的弊端在于,產量低下,每天制氫數量也許只能滿足十幾輛或者幾輛氫燃料汽車使用。
(站內制氫設備)
不僅如此,作為加氫站,其建設成本由于核心設備的進口費,不算土地成本,其建設費用約為1500萬,而如果是具有站內制氫能力的加氫站,其建設成本則高達2000~3000萬。并且,據中商產業(yè)研究院報告,加氫站中氫氣成本約占7成。相比之下,加油站除了土地費用之外,其建設成本不過百來萬,而加電站則更低,一個最貴的直流超充樁需要2~4萬,普通樁則只需要幾千元。
拋開上述所有原因之外,氫燃料電池汽車還有一個不被注意的問題——能源使用效率問題。氫燃料電池雖然比內燃機效率高不少,但對比純電動車而言卻差很多。雖然從動力系統(tǒng)汲取電能并轉化為動能,兩者效率差不多,但氫燃料從生產到運輸再到燃料電池,這期間效率損失巨大,而與之對應的發(fā)電廠到電網再充入鋰電池,這期間效率較高。
那是否氫燃料電池汽車就沒有未來了?
這要分成兩部分來看,對于大規(guī)模個人乘用車角度而言,就目前制氫、運輸、存儲等各個方面來說,對比純電動車除了補能速度之外毫無優(yōu)勢可言。而對于大型公共交通工具而言,卻有所不同。
氫燃料1kg能量約等于1加侖汽油(約2.65kg),而1加侖汽油約等于33kWh電能,但要存儲33kWh電能,其電池包重量高達幾百kg。所以例如對于飛機而言,攜帶充足的能源,顯然氫燃料最為方便;再例如,行駛路線固定的公交,和一些物流車輛,其起點終點相對穩(wěn)定,加氫的快速比之充電而言要迅速不少,尤其對于一些“時間就是金錢”的交通需求,既比燃油車環(huán)保,又比純電車輛補能迅速。且對于這些使用場景,其加氫站并不需要遍布全球,只需要在指定位置建設即可。
氫燃料電池技術是人類科技發(fā)展中一個里程碑,技術本身是優(yōu)秀和卓越的,只不過在應用領域還受到諸多限制。可持續(xù)能源發(fā)展的本質是不依賴有限能源,從而解除人類發(fā)展和探索宇宙的“枷鎖”,雖然從效率角度而言,通過太陽能、風能等可持續(xù)能源制造氫氣,再進行利用,顯得有些“愚蠢”。但作為一種環(huán)保且能量密度較高的存儲介質,筆者相信仍然會在未來被重用。
畢竟,誰還沒遇到過斷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