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獨有偶,在剛剛結束的2018日內瓦車展大眾之夜上,大眾汽車集團CEO穆倫強調:到2022年,大眾集團將投入超過340億歐元在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搭建數字化網絡以及全新的移動出行服務。為什么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向移動出行領域進軍呢?
什么是移動出行?

關于移動出行目前業(yè)界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大體來講移動出行可以被表述為以下三個方面:1、通過各類傳感裝置獲取道路信息;2、通過用戶攜帶的移動設備獲知用戶所處位置與出行偏好,并據此為用戶推送所需要的出行信息與方案建議;3、通過車載硬軟件了解車輛當前行駛和服務情況,幫助用戶便捷的獲取交通工具??偟膩碚f,將人、車、路進行連接,便是移動出行。
大城市機動車數量已趨于飽和,共享出行成為新熱點
目前中國的機動車保有量已經突破2億輛,而作為“車輪上的國家”美國的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2.5億輛,雖然在中國與美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機動車還遠未達到飽和的狀態(tài),但是對于北京和紐約這樣的特大城市而言,機動車的數量正在逐漸達到城市道路承受的極限。道路無法承載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開始推行汽車車號牌限制措施。

機動車號牌的稀缺和道路的擁堵開始讓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居民開始把目光轉向共享出行,拼車、約車、共享單車等共享出行方式正在成為新的熱點,而共享出行恰恰是移動出行的一個重要分支。
在這種背景之下,傳統(tǒng)汽車廠商和科技巨頭都選擇了進入這一領域。不僅僅是開頭提到的谷歌與大眾,寶馬、通用、戴姆勒等汽車行業(yè)巨頭都開始將未來的方向轉向了移動出行領域。


在剛剛過去的2018CES展上,福特與大家分享了關于未來城市的見解,并且強調了自己在移動出行領域的決心。而一貫習慣了穩(wěn)健與保守的豐田竟然也一反常態(tài)地宣布公司未來將轉型成為一家移動出行公司。

2017世界自動駕駛技術排行榜
從1月中旬Navigant Research給出的自動駕駛調查報告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處在自動駕駛第一梯隊的公司已經幾乎全部選擇進軍移動出行領域,那么自動駕駛為何與移動出行難舍難分呢?
移動出行或能為自動駕駛找到盈利點
雖然無論是傳統(tǒng)車企還是科技巨頭們都在卯足了精神突破自動駕駛技術,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自動駕駛技術距離真正商用尚有一段距離,更不用談盈利模式。從蘋果在自動駕駛研發(fā)方面的反復不定上就可以看出目前還沒有公司都找到自動駕駛清晰的盈利模式。
隨著移動出行的火熱,這一情況正在發(fā)生著改變。進入移動出行領域比較早的公司如Uber和Lyft等,目前已經擁有了穩(wěn)定的盈利模式。而這些公司目前正在積極地與自動駕駛行業(yè)的領先者們合作,一些自動駕駛共享打車服務已經開始在國外進行試點,一旦自動駕駛技術在共享出行等領域正式商用,將節(jié)約掉目前高昂的司機雇傭成本,這將使一些共享出行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手機engr。
共享出行可以為自動駕駛技術規(guī)避一定法律風險
目前自動駕駛商業(yè)化的最大障礙之一便是安全性,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做到對自家自動駕駛技術百分百的放心。同時現在自動駕駛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還極度不完善,如果將自動駕駛技術直接搭載在量產車型上,那么將由普通消費者來承擔與安全相關的風險,同時這些風險也是屬于不可控的。

如果在共享出行的車輛上應用自動駕駛技術那么情況就會變得大不一樣,這樣一來風險將由服務提供商來承擔,并且這種風險是相對可控的。畢竟共享出行車輛的使用場景是相對固定的,同時車輛的行使方式也更加規(guī)范,這就讓安全性方面的風險降低了許多。
寫在最后:正是共享出行讓自動駕駛的商業(yè)化落地在短時間內成為了可能,對于類似于Waymo這樣的科技公司來講,并不可能打造出一臺真正屬于自己的自動駕駛車,因此說正是共享出行給了這些公司盡快實現商業(yè)化的可能性。相信在未來移動出行將與自動駕駛、電動化等技術相輔相成,給我們的生活增加更多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