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在半導體制造方面,華為只是做了芯片的設計,沒搞芯片的制造?!?/p>
“今年,可能是我們的最后一代華為麒麟高端芯片?!?/span>
8月7日,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yè)務CEO余承東表示,由于美國的制裁,華為麒麟高端芯片在9月15日之后無法制造。
華為芯片斷供:自主研發(fā)出來了,卻造不了
3個月前爆出了兩條有關華為的消息:
一是美國允許將華為對美企銷售設備的時間再次延長90天。
乍一看,似乎美國的政策還很“人道”,但緊接著美帝就來了一記重拳——
"美國限制華為采購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生產的芯片。"
簡單來說,只要是在老美管制清單中的生產設備,為華為代工前都需征得美國政府的同意,時間上有120天的緩沖期。
受新規(guī)影響,自今年5月15日起,臺積電就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為的訂單。而如果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政策不變,臺積電將在9月14日之后停止對華為供貨。這意味著華為自研的麒麟9000芯片也即將斷供。
簡單來說就是,華為因為無法自己制造芯片而被美國卡了脖子。
盡管華為海思已是頂尖的芯片設計公司,但美國不讓臺積電代工,它的高端芯片就只能斷貨。中芯國際也是頗具規(guī)模的芯片制造商,而美國不讓ASML賣EUV光刻機,它也會被“鎖死”。
由于掌握著芯片設計軟件EDA、光刻機光源部件、指令集架構等核心技術,美國在芯片領域具有強大的“統(tǒng)治力”。而華為面對高端芯片斷供的現(xiàn)實,一時間也沒有找到破解之。
華為芯片的斷供,也讓網友開始擔心——“手機芯片都要斷供了,汽車還會遠嗎?”
車載芯片,也會受制于美帝嗎?
那么,國內車企有沒有可能像中興、華為一樣,在關鍵芯片上被美國“卡脖子”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芯片。
簡單來說,芯片在電子產品中的功能相當于人腦,用來加載、儲存或計算來自其他電子元件的各項數(shù)據。而按照使用環(huán)境的不同,芯片又分為商業(yè)級、工業(yè)級、汽車級、軍品級、航天級等不同級別。
不同級別的芯片也存在較大差異。比如,華為麒麟芯片屬于商業(yè)級,它對芯片制程的要求相當高,7nm制程工藝相當精密,全世界也僅有臺積電、英特爾及三星三家廠商能夠生產。而汽車級車載芯片主要集中在控制發(fā)動機工作的ECU、整車控制的VCU和車機系統(tǒng)芯片等,其制程基本在14nm-28nm之間,雖然不及7nm制程工藝先進,但它對使用環(huán)境、耐用性和良品率卻有著更高的要求。
國內車企又是如何獲得車載芯片呢?絕大多數(shù)都是:進口!
目前主流的汽車電子芯片品牌有恩智浦(荷蘭)、英飛凌(德國)、意法半導體(意大利&法國)、瑞薩(日本)、賽普拉斯(美國)等。不過,車載芯片大多不是國內車企直接采購獲得,而是博世、大陸等一級供應商整合在自己的系統(tǒng)中再出售給國內車企。
在筆者看來,美國應該不會利用技術壁壘,在汽車級芯片上卡中國車企的“脖子”,畢竟錢還是要賺的。再說了,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幾乎為零,似乎也沒必要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不遺余力的打壓。而且在中國,合資車企占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不過對于不按常理出牌,甚至有些喪心病狂的川建國來說,又一切都有可能。
這方面,吉利汽車早有布局,其自主研發(fā)的E系列智能網聯(lián)車機芯片,在去年開始已經搭載到了博越PRO上。但對于整個汽車行業(yè)來說,吉利只是個例。
相比之下,對于想彎道超車的新能源汽車和著眼未來的智能汽車來說,車載芯片問題可能會比較棘手。
要知道,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上,最重要的兩塊芯片是IGBT電控芯片和自動駕駛芯片。
IGBT電控芯片可以說是汽車電控的核心,如交流與直流的轉換、電壓高低的轉換,以及對電機的變頻控制,甚至熱管理系統(tǒng)、智能系統(tǒng)、空調系統(tǒng)等都離不開IGBT。在一定程度上,IGBT的性能直接決定著電動汽車的性能。一般情況下,一輛純電動汽車需要數(shù)百個IGBT模塊,其成本占整個電控部分成本的近50%,同時占整車成本的近10%。
遺憾的是,我國新能源汽車采用的IGBT電控芯片及模塊90%以上都需要進口。盡管比亞迪的IGBT 4.0芯片已經量產,并已搭載在唐EV車型上,但這對于整個中國汽車產業(yè)來說,同樣也只是個例。
再看看自動駕駛芯片,情況也不容樂觀。
在自動駕駛領域,如果說車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以及激光雷達是人的眼睛、手、嗅覺等感官部位,那自動駕駛芯片就可以比作是人的大腦,負責處理各類復雜計算。
不管是L2、L3還是L4級自動駕駛輔助功能,都需要硬件的支持,也只有通過自動駕駛芯片,才能在短暫的數(shù)秒內把數(shù)以百G的信息通過傳感器進行接收和處理,最終讓車輛做出正確的動作。
而高端自動駕駛芯片市場依舊是歐美企業(yè)的天下,包括英偉達、Intel、高通、德州儀器、Mobileye等企業(yè)。在造車新勢力中,蔚來ES8車型就搭載了Mobileye的Q4自動駕駛芯片,而零跑汽車則選擇采購了德州儀器的產品。
(英偉達自動駕駛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動駕駛芯片領域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特斯拉。由于芯片研發(fā)過于燒錢,一般車企是不直接參與的,基本都是外購。只有特斯拉采用了自家的FDS芯片,而且還是14nm制程的高等級。因此,特斯拉不但是一家新能源車企,還是一家高端汽車芯片企業(yè)。所以說,特斯拉股票估值那么高也是有原因的。
反觀國內,比較知名的芯片企業(yè)有華為海思(昇騰)、聯(lián)發(fā)科、地平線和黑芝麻智能等。其中,黑芝麻的芯片在算力上已經相當接近特斯拉的FDS,但功耗卻減少了一半有余,性價比還是很不錯的。
值得一提的是,長安UNI-T的自動駕駛芯片就來自于地平線征程二代。不過,征程二代芯片依舊是由臺積電代工,如果美國想斷供也還是分分鐘的事。
總而言之,即便國內芯片企業(yè)在研發(fā)設計上有所突破,但芯片制造之路依舊可以被美國所阻斷。畢竟,車規(guī)芯片最重要的可靠性認證AEC標準都是美國人搞出來的,想徹徹底底繞過美國并非易事。
寫在最后:
總有人說,如果我們有一臺荷蘭ASML光刻機就不會被美國“卡脖子”了。但當你有了ASML光刻機后,你會發(fā)現(xiàn)芯片材料我們跟不上了;即便是解決了材料問題,又發(fā)現(xiàn)技術已經迭代了......從根本上講,科技并不好彎道超車。
慶幸的是,我們還有足夠強大的市場,它具有不可忽視的調節(jié)作用。盡管“內循環(huán)”的效果不及“外循環(huán)”,但至少為自主芯片產業(yè)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目前,國內已經集合了諸多資源,共同攻關,力求最快突破美國封鎖。
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