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沒有寒冬就不會有暖春,但首先要想盡辦法,挺過寒冬。
2019年余額已不足5%,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車市寒冬,至今沒有停止的跡象。
伴隨著車市下行,此前被高速增長所掩蓋的問題也集中爆發(fā),數家車企出現降薪裁員、停工停產、出售資產、兼并重組等事件,身處在汽車行業(yè)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寒冬”的殘酷。
在嚴峻的形勢下,車企該如何渡過這場“寒冬”?
縱觀目前的中國車市,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發(fā)展態(tài)勢。部分深耕技術和產品的車企在經歷了短暫的調整后,迅速迎來了逆勢增長。而對于大多數車企來說,節(jié)流仍是主旋律,一直處于“煎熬”狀態(tài)。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僅僅靠“熬”是熬不過去的。要想未來“活”得更好,首先要想盡辦法活下來,這就要主動調整,塑造全新的經營形態(tài)。
筆者以為,除了老生常談的諸如加強產品和技術研發(fā)、提升品牌形象和銷售服務能力等之外,有三點要引起高度關注。
首先,市場前置,高度關注營銷。
如今,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挑剔,如何說服消費者選擇自己,變得越來越難。在低迷的市場環(huán)境下,如何繼續(xù)占據一席之地不掉隊,成為很多車企決策者遇到的難題。
中國車市早已經由賣方市場轉變?yōu)橘I方市場,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下半場”,一切都在改變,車企和經銷商“躺賺”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當下競爭的重點在于搶占市場份額,所以,市場營銷體系承擔的責任比以往更大、更重,也更難,重要度更加凸顯,當然,對專業(yè)度的要求也更高。
多年前,華為總裁任正非就提出“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至今引人深省,但是在產業(yè)鏈條尤為漫長的汽車行業(yè),多數車企對此仍然不夠重視。
當下,在制造標準化,以及“工業(yè)4.0”不斷推進的情況下,產品品質依然重要,但是已經成為“入門磚”,制造在整個產業(yè)鏈條上的含金量急劇下降,車企之間的競爭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產品維度,而是上升到產品、服務以及體系等多維度上,也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
一方面,車企大力推進營銷下沉,根據市場現狀,貼近市場需求來拓展市場,更重要的是,高層要聽得懂一線的炮聲,不能擁有權力和資源但不愿意授權,反而為了控制運營風險而設置很多阻礙,讓組織變得更加僵化。
因此,在市場營銷體系越來越重要的當下,車企的決策層要更加市場化、專業(yè)化,知曉市場的規(guī)律,存量市場的競爭尤其要以粉絲和用戶的運營為重點,增大營銷體系的話語權,甚至增加其在經管會中的話語權重,打破傳統管理框架中管理層需要花60%以上的精力來解決“知不知”的問題。
其次是重視制造,但不能迷戀制造。
市場從來都不會一成不變,當然也不會有永遠的增長。比銷量下滑更嚴峻的是,車企正在經歷一場“產能閑置”危機。
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中國汽車市場年均增速達24%,2010年到2018年雖然有所回落,但仍有5.7%。在市場向好的環(huán)境下,所有的車企都極力擴充產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產能規(guī)劃,仿佛低于100萬輛都難在汽車圈里混。
據統計,2018年初我國汽車產業(yè)的產能便已超過6000萬輛(保守估計也在3500萬輛以上),而全年銷量僅2808萬輛,產能利用率遠低于“安全線”80%,產能閑置可見一斑。除了部分頭部車企外,大部分車企都在為當初鋪下的大攤子而“頭疼”。
產能利用率低帶來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工廠開動率低,人員、設備、能耗等管理費用居高不下,難以達到盈虧平衡,讓不少生產基地都陷入虧損。當初花費重金打造的龐大的產能變成了資金和資源的大坑,也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除了產能大幅過剩,不少車企的生產基地過于分散也是大問題。
生產基地集中,可以大幅度共用管理資源、供應鏈體系,減少管理和后勤支持團隊。每一個異地生產基地建立的初衷基本上都是受到了當地的政策誘惑,但建成后面臨的是更多的管理資源的投入,尤其是對于在低產能利用率下,管理成本的增加。
對于異地生產基地來說,不僅需要前期龐大的基建、設備等投入,還需要搭建獨立的、完整的異地管理體系,需要一套新的管理團隊和生產體系。在銷售陷入低迷之際,眾多閑置的異地生產基地都陷入了“斷奶”的境地。
現階段,車市處于深度調整期,防守比進攻更為重要。過度分散的異地產能不但沒有成為本地化體系的利器,反而成為了管理上的負擔,尤其對于過去十年間,“頭腦發(fā)熱”的許多中國車企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教訓,眼下,車企應該從追求規(guī)模轉變?yōu)榫C合考慮風險、發(fā)展等因素,重視投入產出比,同時及時調整或者盤活產能,著重對現有生產基地進行升級,推進智能化、標準化制造,適應管理上扁平化的趨勢。
第三是有限的資源更需合理的配置。
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且快速多變,但很多車企尤其是國有車企,仍然處于傳統而封閉的狀態(tài),顯得笨拙僵滯,難以捕捉消費趨勢,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滿足市場需求。
打鐵還需自身硬,與其寄希望于貿易戰(zhàn)的緩解和政策的刺激,更現實的是打牢根基,錘煉內功,主動調整,激發(fā)自身的活力。
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持續(xù)取得勝利,就必須讓組織保持精益、敏捷,這不是空話,而是最為迫切的需求,也是車企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前提。
不得不說,當前很多車企都處于煎熬之中,閑置產能的背后實際上還面臨著組織結構與銷量規(guī)模不相匹配的問題。
對于中國經濟“下半場”,大多數車企在理念上仍然未跟進,集中體現在組織的精益、敏捷性不夠,車市高速增時期搭建起來的規(guī)模龐大的組織結構未進行及時的收縮調整。一方面面臨著業(yè)務的萎縮,成本控制愈加嚴格,資源、經費不足;另一方面為追求精益管理,控制經營成本而推行的“阿米巴”經營模式,各個部門“算小賬”,反而導致組織越來越臃腫,內部隔閡重重。客觀上體現出來的就是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費用居高不下。
不少車企根據業(yè)務的屬性,實行事業(yè)部制并不斷細分,但分散的事業(yè)部問題在于不斷增加管理層級和管理人員,同時本位主義突出,相互之間的協同性明顯不足,不斷地算“小賬”,從而忽視整體。而且,研發(fā)、制造、營銷體系本來應該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一個反饋的閉環(huán),但是大家關起門來“算小賬”,最后必將是“閉門造車”,其次是,將每條產品線的研發(fā)、制造、營銷打散成各個事業(yè)部的結果是往往是以各條業(yè)務線的制造為核心,無論是在辦公還是在人事任命上,都成了制造統轄營銷,這與營銷前置的大趨勢是截然違背的,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比比皆是。營銷的話語權不足,而且在產能不足、行業(yè)不景氣的情況下,每一個事業(yè)部都面臨著資源不足、專業(yè)化不夠的問題,反而跟不上市場的節(jié)奏,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
隨著車市下行的壓力增大,總部通常會更加強化運營風險管控,限制事業(yè)部的職權,這又大大限制事業(yè)部的獨立性、靈活性,彼此熱衷于KPI考核和博弈,往往使得協同性下降,造成更大的內耗,內部算小賬的結果反而造成“吃大鍋飯”,“等靠要”的思維嚴重。
其實,組織結構的劃分沒有絕對的正確,最主要的是要適應當下的企業(yè)規(guī)模發(fā)展需要,在行業(yè)整體收縮和深度調整的大環(huán)境下,應該裁撤的,要堅決裁撤,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根本的是以機制和文化來保障。不論是“中心化”的大部制組織機構還是“去中心化”的事業(yè)部制組織機構,組織的運作都要由“推”變?yōu)椤袄?,如同高鐵一樣,為每節(jié)車廂都裝上“發(fā)動機”,而不是不同的部門設置更多的路障。
總的來看,時下,與其無力的拳頭四處出擊,不如根據目標和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組織結構組合、重整,以減少層級、減少內耗,提高效率,攥緊拳頭,集中優(yōu)勢資源突破。
在產品層面也是一樣,此前不少車企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企圖以各條業(yè)務線的“分兵出擊”,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分兵把守的結果往往是節(jié)節(jié)抵御,被動挨打。還在企圖以完整而豐富的產品線打造綜合型車企的優(yōu)勢(例如SUV領域從S1到S9,MPV領域從M1到M9,轎車從A1到A9,再加上商用車重中輕皮全系列發(fā)展,新能源車又獨立成單獨的事業(yè)部),此法如今極為不妥。
在市場總量萎縮與結構升級面前,寬廣的產品線看起來豐富多彩,但常常同質化嚴重,更因資源分散而產品力虛弱,尤其是分散的營銷體系羸弱不堪,難以在市場上有所收獲,更會讓車企背負沉重的資金壓力,進而可能全線潰敗。
筆者認為,在汽車行業(yè)營銷體系深度變革的情況下,“汽車行業(yè)新零售”等新興商業(yè)模式被推向前臺,這實際上又對車企組織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共用的市場營銷職能在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各個事業(yè)部營銷體系都相對羸弱的情況下,更需要集中來拽緊拳頭,比如數字營銷和新零售體系,都是典型的共用職能,此外品牌和公關職能,市場研究與商品策劃都需要一個強大的營銷本部來統籌。
而制造愈加趨于標準化,現在各個車企之間代工模式的廣泛盛行,正是說明其技術門檻已經大大降低,為解決產能分散的問題,只需要一個強大的制造本部來統籌,各個異地工廠只需要保留最基本職能即可。眼下,被各地方政府列入“困難戶”,要重點支持和保護的汽車企業(yè)不在少數,筆者認為,困難并不是恥辱,但重要的是奮發(fā)圖強,實現“困難戶”摘帽。
面對中國經濟下半場,以及行業(yè)前所未有的深度調整,靠領導干部帶頭降薪來渡過難關,熬肯定是熬不過的,惟有靠調整組織結構,縮減部分職能,強化營銷,提升效能來走出困境,畢竟時代不同了,精益、靈活的優(yōu)勢要發(fā)揮,艱苦樸素的傳統要堅持,但客觀上,人盡其能,公司效益提升了,大家收入提高了,自然就會看到光明前景,干勁也更足了。
長安福特為主題,整合江鈴福特和福特進口車,成立全國銷售服務機構,就是一個典型的收縮案例;吉利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林杰兼任領克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也是明顯的在寒冬來臨之際,收縮抱團;此外,上汽通用三大品牌市場營銷部之上,廣泛的平臺化共用職能也是一直發(fā)揮著緊密的協調作用。
這種情況對二三線車企影響更加顯著,一方面既沒有決心進行全面的變革嘗試(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沒有能力固守陣地(因為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智能網聯等領域的技術門檻都在快速提高)??梢哉f,這是一種腹背受敵的窘境。
正所謂,成長是做加法,成熟是做減法。無論是企業(yè)內部治理還是產品規(guī)劃方面,聚焦專注做“減法”,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對企業(yè)的機制文化、產品結構、組織結構進行深度調整,都是非常緊迫的。同時,根據消費趨勢,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和布局,讓有效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能決勝未來。
寫在最后:
造車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中國汽車市場目前正處于最艱難的調整變革期。所有的汽車人都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實實在在地練內功、拼耐力,想盡辦法“活”下去,繼而在產品、技術、服務以及管理體系等多維度上深度調整,以獲得生存和發(fā)展。而變革最重要的是走出傳統思維定式,不因循守舊,大膽地創(chuàng)新!
來源:車經社